一提到蒙古包,相信大多数人先想到的就是那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了吧,绿油油青灿灿,草原上有牛马羊群,还有热情好客的草原牧民,想想都觉得十分好奇,很想到当地去旅游几天,感受下源自草原的空气。但那蒙古包发展至今,自然也变化了不少,演变出了各种各样的外型与内部陈设,咱们这次就先来了解一下传统的蒙古包内部装饰到底是怎样的吧。
蒙古包内的陈设通常称为八个家当,实则不尽然。下面是小编总结到的一些蒙古包的内部装饰。
1、帷幔:帷幔大都是用布做成,本旗蒙古人忌用白布帷幔,挂幔时从右侧始正转到左边扣完幔帐挂带。
2、板凳:板凳可分长方形、三角形两种。长方形板凳三条、三角形的即侧翼板凳两条。铺用时会将长方形板凳放于北、东、西三面,而侧翼板凳置于东北角和西北角。
3、佛箱子:解放之前多数蒙古人信仰喇嘛教,因此,包内西北角量有佛箱子,上摆龛、佛像、佛灯、祭品等物。解放之后,经过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及广大牧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,至今供佛者已不多见,包内西北角放置收音机、收录机、电视机者逐年增多。
4、匣箱子:一家几代人各自有大小不一的箱子,均有习惯地摆放位置。父亲的箱子放于西北角佛箱子处,母亲的放于东北角,儿子、儿媳的放于西侧。
5、床桌:床桌长四尺,高约一尺五寸,有三、四个抽屉,绘有花卉,放于正面。其上边卷叠铺盖行李,抽屉里分别装鞋、靴或手头零用东西。
6、立橱:规格大小和式样不同,但是一般可分为上下两层,橱门绘有鹿、仙鹤、花卉或松柏、老寿星。置于左侧,上层装有碗、筷、盘等器皿,下层放粮食、炒米、奶食品、油、酒等饮食。包的东南角摆放奶桶、水桶、锅、茶壶、勺子、臼杵等用具。门的西侧哈纳头上挂有男人用的鞭子、弓箭、蒙古刀、布鲁、砂枪、骑马用具等。
7、火盆:火盆呈圆形,是用黄黏土或红土掺鬃毛而制成,有的也用旧铁锅。火盆一般是置于蒙古包的正中。锅撑子是用来担放锅或壶,用来烧茶煮饭,它是由四根锅撑支柱、三股锅撑圈和锅撑足所组成。
8、斗:斗呈现长方形,由木板或柳条编织而成,一般可将其放于锅撑子前边装牛粪或羊粪砖,其旁一般放的有火夹子、烘笼等烧火用具。解放之前,蒙古包内都是靠锅撑子煮饭取暖,本旗从50年代末始采用了配套的炉子,今基本已不见锅撑子。
除上述小编说的这些内部装饰之外,蒙古包外的庭院配置也具有一定的形式。一般用柳树条、榆树枝或柞树围栅院墙,墙的避风处围一个畜圈,圈前堆积牛粪和羊粪砖以作燃料。
蒙古包是游牧经济的产物,随游牧而搬迁。冬营地设包房,一般要选择山湾或洼地,一则牲畜饮水易得,二则可避暴风雪侵袭。夏营地则寻找高处和通风地点设包房,既能防止畜群受热,又有利于轮换草场,避免过牧。春秋两季移场点要视水草的情形而定。
总体来说
蒙古包不仅是牧民的住所,其构造部件还有确定放牧之时的作用。